標題:
【歷史題】急。。急。。知道的可以告訴我嗎??
發問:
歷史題目: 1.隋唐再統一的兩大基礎是府兵制與均田制,試說明其原因。 2.試說明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的原因與影響。 以上兩題,是老師要我們找的題目。 麻煩大家幫幫忙。。。謝謝。。。
最佳解答:
唐代府兵制:沿襲自西魏、北周和隋代之府兵制 一、內容 1、編制 全國634個折衝府,長官折衝都尉。 基本組織: 1火10人,設火長。1隊50人,設隊正。1團200人,設校尉。 上府1200人 中府1000人 下府800人 2、來源 從農民中人口眾多之家,挑選年富力強者擔當,二十歲服役,六十歲免役。 三人取一 3、裝備 除戰馬及重型武器外,其餘糧食衣著皆府兵自備。 府兵可免賦役 4、職責 平時耕種,農閒時接受訓練。 戰時由中央派遺將領領導出征。 折衝都尉教習戰陣 二、特色 1、寓兵於農 平時務農,經濟上可自給自足 節省國家經費 2、質素優良 府兵有保衛鄉土精神 戰鬥力強 3、兵將分離 戰時由中央委派將領統率,戰後兵散於府,將歸朝廷 減少藩鎮割據機會 三、敗壞原因 1、久戍不歸 唐太宗末年戰事頻繁,府兵戍邊時常逾期,不得回鄉 人民視為苦差 2、取消優惠 唐初參加征伐者可得勳級,死亡者家屬可受撫恤。高宗以後取消這些優惠。 不受重視,社會地位低落 3、負擔沉重 高宗時,人口增加迅速。農民生活日苦,無力承擔自備衣糧、武器參加征戰 均田制已遭到破壞 4、減少訓練 高宗後天下承平日久,因而減少訓練 導致質素下降 唐代之均田制 一.均田制之沿革 北魏之均田制度: 北魏本為遊牧民族, 建立政權於北方, 徙居黃河流域, 漸從事農業活動。自五胡亂華, 北方屢受戰亂所擾, 而晉渡建業, 中原大族多南遷, 至田地荒廢。人民困飢流散, 而豪強卻趁機佔奪田地, 故為抑壓豪強, 解決民困, 遂重分配田地, 用李安世議, 行均田法。 按北魏之均田制, 每丁十五歲以上授田: 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 丁女則露田二十畝。露田不得買賣, 桑田則為世業。 丁每年納粟二石, 帛一匹。 除丁男丁女可獲授田外, 戶之奴婢及耕牛, 亦可獲田。 北魏之均田制, 使貧者亦能有相當耕作之地, 亦能為國家負擔相當之賦稅, 在於「均力業」, 而非「均貧富」。 北周、北齊, 至隋唐, 沿襲魏制, 於田的授額則有損益矣。 唐代之均田制的背景: 均田制實施之基要條件, 必備有大量剩餘土地。隋末唐初之際, 北方殘破, 「蒼茫千里, 人煙斷絕」。隋時有民戶八百九十萬戶, 唐初僅有三百多萬;戶人口亦有大量流移或死亡。 是以唐初建國, 首要任務是收拾這殘局, 使流亡人口重新安置在土地上, 以恢復國家生產, 保障國家經濟, 故於高祖武德七年, 承北魏舊制而行均田制。 二. 唐代均田制的內容: :「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 篤病廢疾給田四十畝, 寡妻妾給田三十畝, 若為戶加二十畝。所授之田, 十分之二為世業, 八餘為口分。世業之田, 身故則為戶者授之, 口分則收入官, 更以給人。」 據上文可見授田的對象已集中在男丁方面, 比北魏時所授更多。男丁所獲的田分田, 用以種植穀物以繳賦稅; 二十畝之永業田則種植桑榆棗果, 生產絹帛以納戶調。 此制亦能照顧及年老及殘廢者及寡妻妾, 他們均獲授適量之田地以維持生計, 是以均田制頗有近代國家福利保障之意味。但上述之授田法, 只限於寬鄉, 狹鄉則減半, 而在寬鄉的工商業者, 授田則較常人減半, 至於在狹鄉者, 則不獲授田。 此制用意, 是把人民安定於土地之上, 進行生產。由於每丁均獲授田, 是以「有田則有租 有家則有調, 有身則有庸」, 政府稅收變得系統化, 人民在獲得權利後, 才對國家盡義務, 交付租庸調的稅項。 是以此制有為民制產的精神。均田制是按丁授田, 因此必須有完整的戶籍調查紀錄, 才能實行。為了保障均田制, 政府原則上是禁止田地買賣。
其他解答:
- TOYOTA 1.8E基本型售價(10點)@1@
- 克萊門斯為什麼會被稱作「火箭人」?
- 國一1元1次方程式3題~20點~(限今)@1@
- 下眼線和下內眼線怎樣畫的好..要用什麼產品畫-
- 弘光健康事業管理的分數
- back-sacttering怎麼翻譯-@1@
- 從三軍總醫院坐公車到大湖公園,有不必轉乘的方法嗎-@1@
- 如何從板橋到鳳山的中正預校呢?
- 國小五年級數學求算式(2題20點)
- 98第一次基測,申請入學日程@1@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笨笨的~用收尋就可以找到答案啦!!不用再問一次!|||||真屌又是同依個題目看來是同學CD51EBF2FDB84E8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