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古人...管仲

發問:

aa.jpg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請問各位大大 能介紹一下管仲的生平嗎???

最佳解答:

管仲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敬仲,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哲學家。《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 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年輕時家境貧困,鮑叔牙發現管仲有才能,交為好友,經常和管仲往來,管仲常佔小便宜,鮑叔牙並不引以為意,反而處處為他設想,一直都善待管仲(蔚為美談,史稱「管鮑之交」)。後來,管仲輔佐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佐其弟公子小白。 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侄子公孫無知篡位。 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公子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魯國卻支持其兄公子糾,因此齊國和魯國之間發生戰爭,管仲射箭中了齊桓公的帶鉤,齊桓公沒有死。齊國戰勝,鮑叔牙向魯莊公要求處決公子糾,並把管仲交給齊國。 在鮑叔牙強烈推薦下,齊桓公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甚至尊為「仲父」。管仲在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倡「尊王攘夷」,終於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 -------------------------------------------------------------------------------- 在《論語》中,管仲輔佐治齊的輝煌業績贏得了孔子的極高評價,例如: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第十四) 管鮑之交 -------------------------------------------------------------------------------- 《列子-力命篇》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友。兩人合伙做生意,管仲少出資而多分利,鮑叔牙知道管仲是為了奉養老母,而不是貪財;鮑叔牙聽取管仲出謀劃策,遭到挫敗,鮑叔牙認為是時機不對,而不是管仲無能;管仲臨陣逃脫,鮑叔牙認為管仲是掛念老母,而不是怕死;管仲三次被罷官,鮑叔牙認為是君主不明,而不是管仲無才。齊桓公即位後,鮑叔牙又向桓公力薦管仲為相,而甘願位在管仲之下。鮑叔牙死後,管仲在鮑叔牙墓前悲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後人即以「管鮑之交」比喻友情深厚。 明·陳汝元·金蓮記·第十四齣:「前與蘇子瞻,山河定誓,本為管鮑之交,名位相傾,頓起孫龐之隙。」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E%A1%E4%BB%B2"

其他解答:

管晏列傳史記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 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 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 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 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 ,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 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 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彊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 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為 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 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 欲背曹沬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彊於諸侯。後 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 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 父請絕,晏子懼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 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于既已感寤而 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 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 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 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 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管仲世所 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及稱霸哉?語曰:『將 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 ,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 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8081B933AEEFE995
arrow
arrow

    dlxpxv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